​​Yun He Capital   

| 无锡太湖云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投基金   | 广州南沙云合毅程创业投资基金

| 溧阳云禾添锋智能制造基金   | 湖州云合毅玺创投基金   | 云和县工投产业母基金

云和资本一周动态 | 12.06
来源: | 作者:云和资本 | 发布时间: 2021-12-06 | 605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周看点:

       安扬激光发布棒状光纤放大器;超维科技入选软件融合应用与测试验证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新成员;星恒锂电生态进化战略盛大发布;四部门:加快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凌云”发动机摇摆+变推力二合一试车圆满成功。



云和产业观察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新材料产业插上一双翅膀(上)


新材料产业市场概况。材料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新材料是抢占前沿技术阵地的基石。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新材料,新材料是高端制造的关键因素,是国家间竞争角力的重点领域。根据《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新材料三大战略发展方向包括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作为工业发展的先导,新材料产业是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高端制造业升级的基石。2012年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从不到1万亿发展到4.4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1%


政策助力新材料产业发展。在政策层面,从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将新材料产业列为十大重点领域,到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重大关键材料自给率达到70%的目标,再到2017年工信部《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中指出,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前沿新材料要取得一批核心技术专利,新材料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完善,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国家政策为新材料产业不断续航。

中国新材料进口依存度仍较高。材料科学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服务范围极广,涉及从国防到民生的各个方面,而且需求迫切。目前我国很多关键核心材料核心竞争力不强,33%关键材料领域为市场空白,进口依赖现象严重,如高铁齿轮制动装置、电子产品存储芯片等。具体来讲,航空发动机、雷达、军工等方面所需的材料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元素或者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单纯依靠传统“试错式”的材料研发模式非常困难,而材料的研发及生产周期较长,导致新材料的研发无法跟上产品设计的速度,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


尽管中国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跻身于全球材料大国行列,但存在材料支撑保障能力不强,产学研用衔接不紧密,产业集群效益弱,产业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合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不断普及,新技术对工业和生产制造领域进行着持续的升级改造,形成了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全新的生产发展模式,在新材料领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尤其发挥着重要的技术变革作用。“大数据+AI”为标志的数据智能,成为材料产业升级发展的技术动能,下一篇我们一起来掀开新材料产业的“数智”化道路。

安扬激光发布棒状光纤放大器业组第二名


日前,安扬激光基于数十年对超快光纤激光器以及对特种光纤的理解和持续研发,开发了新一代超大模场保偏掺镱光子晶体棒状光纤(LCF rod,Large Core Fiber rod),且成功实现批量生产。该LCF rod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纤芯直径可达到80-90μm量级,且同时保持优异的单模特性,光束质量因子M2小于1.1;模场面积超过3000μm2,超过传统LMA光纤10倍以上。结合独特的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创新的纤芯掺杂工艺以及精准的微结构工艺控制技术,使得该光纤支持单脉冲数百μJ和mJ级的脉冲串输出,可稳定工作在平均功率百瓦量级。超大模场保偏掺镱光子晶体棒状光纤是高功率高能量超快光纤激光器的核心材料,全球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而国内安扬激光是唯一实现量产,且成功应用于批量出货的高脉冲能量光纤激光器中。

 

图源:超快安扬

武汉安扬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功率皮秒,飞秒光纤激光器和超连续谱光源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拥有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技术力量,掌握了光纤种子激光源,放大器设计及制造、波长转换技术等关键技术,拥有自主设计、制造、测试各类型特种光纤的核心能力。

(来源:超快安扬)


超维科技入选软件融合应用与测试验证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新成员


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成立了软件融合应用与测试验证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采用“产学研用协同”运行机制,设有学术委员会、室务委员会、实验室专家库等机构。实验室内部围绕“信创+生态”、“信创+行业”、“信创+新兴技术”三大重点方向和“测试验证”一大核心开展工作,下设工作组、实验基地等,落地成果以测试标准、规范、白皮书等测试相关成果为主,同时提供产品级解决方案、行业级解决方案和场景式解决方案,成员单位主要基于工作组等形式开展技术研究、标准规范制定等工作。

 

 

软件融合应用与测试验证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近期开展了2021年秋季成员单位招募工作。本次招募由实验室组织专家评审,主要从科研能力、创新程度、推广应用、测试验证能力等方面对申报单位进行整体评估。最终,经过材料申报、专家评审、结果审议、资质核查等环节,超维科技通过审核成为实验室新一批成员单位之一。

(来源:超维科技)

星恒锂电生态进化战略盛大发布

12月4日,“引领进化,星耀未来 2022星恒锂电生态进化战略发布会”于广州盛大举行,广州市花都区政府领导、中国自行车协会领导、各地方自行车电动车协会领导及雅迪、爱玛、台铃、绿源、小牛、九号等两轮电动车头部企业代表,以及众多共享出行领域的合作伙伴、行业媒体出席了本次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星恒电源董事长兼总裁冯笑分享了星恒电源的战略目标:建立以星恒为中心的生态阵营,成为服务于多场景锂电池运营/消费的开放式支持平台;牢固锁定轻型车锂电池全球领导者地位;以轻型车全域的产品布局,抢占绝对市场份额;引领锂电池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成为全球动力锂电池一流品牌。

 


此外,星恒重磅推出了电动车锂电行业首创的“LONG终身保”产品,通过与整车企业合作,建立电池与车架对码查询/追溯平台,在整车全生命周期内,为锂电池提供相近的质保期限,做到“车子用多久,电池保多久”。星恒电源产品中心副总经理刘建国介绍道,星恒“终身质保”产品通过多重硬件升级,实现产品力的跃升,并保持长期的安全稳定,主要包含:材料更长寿,使用第二代单晶锰酸锂材料搭配长寿命、高安全磷酸锰铁锂材料,单芯循环达3000次;电芯更强劲,第九代方形层叠式电芯,大容量、动力足、性能稳定;PACK更安全,IPX7级防水,壳体防震抗摔,整体控温更均衡;结构更耐用,抗UV紫外线、铁框夹紧优化结构稳固;BMS更智能,车电智能握手匹配,防盗,防错充错放,提升电芯均衡性,实现进水、跌落自动检测。在服务层面,星恒将通过人车电对码云平台、第五代智能检测仪、全国联保、四年换新终身包换等等技术手段和服务政策,为“LONG终身保”产品提供落地支撑。

四部门:加快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


日前,工信部、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提高自主创新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芯片、基础材料、软件系统等产业链水平,推动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目前,电池技术无疑是推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之一,除了加快突破电池续航、安全等技术难点外,换电技术的不断成熟也将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更多新的“解题思路”。此前,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也曾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工信部将继续大力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根据适用场景研发换电模式车型,支持北京、海南等地开展试点推广。

 

伯坦科技作为车电分离、分箱换电的技术体系和商业生态的构建者,通过自主研发的 “标准箱动力电池”和“分箱换电方式”实现了电动车型换电兼容,动力电池的高度梯次利用和循环利用。“车电分离、分箱换电”是目前实际应用体量较大的换电生态。伯坦科技设计了适配多种车型的车辆换电总成,并研发了中央控制器VCS,利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确保车电分离和分箱换电后的车辆与电池的互联互通。


目前,伯坦科技构建的“车电分离、分箱换电”技术体系和商业生态已与7家主机厂合作开发车型10余款车型,产品涵盖乘用车、商用车。伯坦科技目前推广“分箱换电”版新能源汽车超3万辆,累计提供换电服务超887万次,累计换电行驶里程超13.4亿公里。“车电分离、分箱换电”商业模式的市场应用为用户创造了良好的使用体验和更高的经济价值。

“凌云”发动机摇摆+变推力二合一试车圆满成功


日前,九州云箭10吨级“凌云”发动机在蚌埠试验场进行了两轮发动机摇摆试车。在两轮热试车中,各系统工作正常,各性能指标正常,试车取得圆满成功。

 

“凌云”发动机采用泵前摇摆方案,通过机电伺服机构进行±8°角度双向摇摆,实现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泵前摇摆技术结构布局紧凑,工作流阻较小,广泛应用于运载火箭上面级发动机。本轮摇摆试车,完成了±8°最大角度摇摆,进行了正弦波摆圆、方波位置、扫频和三角波摇摆测试,同时进行了发动机变推力与热摇摆的联合试车,验证了发动机变推与伺服系统工作的匹配性,本次测试覆盖了后续飞行任务的控制需求。

 

据介绍,截止目前,凌云发动机已完成了累计数千秒热试车,多次启动、深度推力调节、低成本使用维护等多项技术得到了验证,并已通过了客户火箭飞行前的可靠性热试车测试。

(来源:九州云箭官网)